<器語不凡>:細說漆器藝術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徐愷彤(文化工作者)

漆器的本質及淵源

「漆」是從漆樹身上割取出來的一種灰乳色液體,一般稱為生漆或天然漆,俗稱大漆;是一種最古老的天然塑膠塗料,帶有黏性。根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大幅漆林種植是在中國,而最古老的漆器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後來流傳至日本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如緬甸。

當漆被塗在各種「胎體」表面,接觸空氣後,即起化學反應變成褐黑色,汁液形成堅硬、乾固的漆層,製成漆器。胎體可以是植物、動物、纖維紡織物以至器皿,例如木、馬毛及陶瓷等。漆器的製作工序繁複費時,可以簡單分為製胎與塗裝兩個步驟,若追求高品質還要講究其他元素,包括分層、裝飾、設計和製作流程等。漆器的價值主要取決於製作時所用的原材物料和匠人的手藝。

生活智慧和美學融入漆器

漆器的製成按大小可分為三類:小型漆器充當生活用具和工藝品,例如飲食必需的酒器和食器、佈置環境的花器,為人們增添生活情趣;中型漆器應用於中國古代的禮樂和祭祀用品、墓葬、武器等方面,例如屬於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漆製棺木,以及大量由皮胎漆器製作的甲胄和漆盾。至於大型漆器主要是髹漆建築,如朱門漆欄、雕樑畫柱的房屋及庭院。

漆器藝術

漆的藝術化發展為一門專業學問。漆器除了實用外,還具觀賞和收藏價值。以漆畫為例,它是藉傳統漆器工藝的裝飾技法,表現在平面畫作。其著重構圖及色彩表現,有繪畫和工藝的雙重特點。

而另一種特色技法為「金繕」(日本稱為「金繼」),主要修復陶瓷,讓破損器皿重生。其過程是利用天然漆黏合器皿的碎片,並於表面敷以純金、純銀的粉末來描繪裂縫。此技法特別之處在於擁抱缺陷而非完全掩蓋,而且完成品可抵抗酸鹼和高溫,又不易剝落。

傳承工藝的使命

工藝不單是一門手活,也代表了一個地方的人、事、物。現今東南亞國家仍有工匠和漆藝家從事這門專業的藝術創作,香港亦有一些年輕人透過不同活動讓手工藝重回現代人的生活中,冀傳授專業技藝和創作心得予參加者。然而,社會只有少數人懂得欣賞漆藝。唯有教育社群喚起下一代關注傳統工藝,才可讓歷史悠久的藝術的人文價值得以延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