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工夫茶 另類茶文化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胡炎松(潮州商會會董)

品嚐工夫茶,往往會聯想起須配合休閒逸緻的環境氣氛,但現今的工夫茶,已成為潮汕人營商必備,促進事業成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為另類的飲茶文化藝術。

有否察覺,有關售賣茶葉招牌以及宣傳廣告中,經常會看見「工」夫茶這三個字,但有時又會寫成這個「功」夫茶。其實應該用「工」還是「功」呢?關於這兩個字,表面上有很多潮汕人也分不清楚哪個「功」或「工」才是正確。原來潮汕人講:工(gang1) 夫(hu1) 茶(dê5),是以這個「工」(gang1)字為讀音的。

東漢《説文解字》將「工」字,解為「工,巧飾也,像人有規矩也」;「功」就解作「功,以勞定國也」。至於潮汕人對工夫茶的「工」字,就寓意不論在工作或待人接物,都講究程序規矩和細緻用心。潮汕人將具有經驗及技術之工匠如刺繡、木雕、石刻師傅,都稱之為「做工夫人」。潮汕俗語有所謂「無工做幼粿」,意思是節慶祭祀的粿品,須要按部就班,專注用心,才會做出好的粿品。對於具技術的「做工夫人」來說,工夫茶是隨身知己良朋,在工作之餘沖泡工夫茶,品茶小休,更能專注用心,有助提升工作質素和效率,以達致更好預期效果。因此説明「工」和「功」兩者有明顯區别,「工夫茶」便不能寫成「功夫茶」了。

潮汕人經常説,茶三酒四拍拖二。飮工夫茶最好是四人,但茶杯卻要三隻,茶杯數目要少於人數,即是四人飮茶,只有三隻茶杯,茶杯少人多,自然就不夠分了,這正是潮汕獨特的茶文化。當主人家每次冲完茶,都會與賓客互相推讓,而「請…請…」之聲不絕,從而營造出互相謙讓氣氛。在沖茶步驟中,經常會聽說所謂「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關公巡城」即是進行倒茶步驟,因茶越接近壺底便會越濃,為了要保持每杯茶的濃淡均勻,濃度厚薄一致,故不能一次性倒滿,要均勻巡迴倒入各茶杯,客人便不會感到主人家「厚此薄彼」。至於「韓信點兵」是最後滴茶步驟,茶倒到將盡時候是最濃的,主人家為保持每杯茶色均勻一致,便須將每杯茶巡迴滴一滴,使客人感受主人家的「一視同仁」。

現在潮汕地區,無論大小企業以至街頭巷尾小商舖,都必配備一套工夫茶具來招待賓客。而傳統潮汕工夫茶具組成簡單,共有四件:茶壺、茶杯、茶盆及茶爐。事實上,工夫茶在開拓人際關係,提升工作質素,都扮演著重要功能角色。工夫茶在商業交往過程可營造祥和氣氛,是改善人際關係的緩衝區。現時商業社會人際交往,接待賓客形式,主人家多以茶水招待,接著便直接進入話題,這樣環境氣氛,遇有爭議,容易產生堅持互不相讓,最終不歡而散,交易告吹。若通過以工夫茶款待客人,在沖茶至品茶過程,客人可充分體會主人家對他的尊重和謙讓,從而營造和諧氣氛,最終達致互信的交易成果。

茶壺與茶爐
茶壺與茶爐
關公巡城
關公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