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東學西傳——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科技對世界之影響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整理:袁梽傑同學(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

關於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科技,相信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及印刷術等「四大發明」,透過絲綢之路的交通網絡和貿易發展等,逐漸西傳到歐洲各地。然而,中國尚有不少發明與科技傳入了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展現出一段段為人關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陶瓷與瓷器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創造時間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其後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也就是來自西方對中國陶瓷工藝的讚賞。秦始皇的兵馬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工藝品,按照秦軍的編制而成,當中的秦兵陶俑製作精美,表情和動作均十分生動,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此外,唐代盛行的釉陶──唐三彩,色彩鮮明,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故此稱為「三彩」,後來傳到朝鮮新羅、日本及波斯等地,衍生了仿製三彩陶的熱潮,包括新羅三彩、奈良三彩及波斯三彩。中國陶瓷響譽世界,隨著瓷器的生產技術日趨成熟,製作相比陶器更為精緻美觀,著名的有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白瓷,因此由宋代到明清期間,中國瓷器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與茶葉、絲綢並列,廣受歡迎。

茶葉與製茶

相傳神農氏發現茶葉能夠解毒,嘗百草時必定隨身帶備,曾經日遇七十二毒,也是利用茶葉來解毒。神農氏的事蹟雖然只是傳說,但卻反映古人已掌握茶的藥性,以茶為藥,慢慢再從藥用演化成為日常飲用之物。周武王時,茶葉已是進貢給帝王的貢品,其後在漢代馬王堆墓中的考證,也發現了茶葉的蹤影。在長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氣候適宜栽植茶樹,因而盛產優良的茶葉。中國的茶文化及種茶技術於唐代時傳到朝鮮及日本,透過日本遣唐使與留學僧逐漸形成日本獨特的茶道文化。此外,製茶技術也成為中國茶葉長期主宰世界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唐代時發明了蒸青剝法,發展成現在日本的蒸青綠茶。到了元代末年炒青綠茶及茶餅逐漸增加,方便長久保存。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中國茶的熱潮,往後英國於十八世紀時,國內對茶葉的鉅大需求,造成嚴重的貿易易差。

養蠶取絲與絲綢

養蠶取絲是中國的另一項重要發明,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無意中發現了蠶蛹,並將取絲技術教授給民眾,這就是著名的「嫘祖始蠶」故事。根據考古發現,在中國的家蠶早於五千年前透過馴化野蠶而得來的。中國栽桑養蠶的發展可上溯至周代,《詩經・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可見當時養蠶取絲已經甚為興盛,也印證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絲綢不單聞名中外,而且優質價高,在羅馬帝國時期,更把當時的漢朝稱為「絲國」。中國養蠶取絲的技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和歐洲,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織紋與紡織染色

中國古代的紡織染色技術從商代開始,便有關於掌管染色的官職記載。此外,中國絲綢的織紋技術純熟,除了平紋外,還有變化斜紋、緞紋(貢緞)及提花技術等,其中提花技術對西方影響深遠。從商周開始,中國已採用礦物(石染)及植物作為紡織品的天然染料,可染出黃、紅、藍、紫、綠、黑等多種色彩。到了秦漢時期,中國更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染色技術,例如蠟染法(手工防染工藝)及夾纈法(雕版鏤空印花防染工藝),當中的夾纈技術傳入日本及歐洲,中國的紡織染色技術對世界服裝演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紙幣

北宋年間,在中國四川一帶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成為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也就是世界史上重要的貨幣革命。由於當時商家在進行大額交易時,須要攜帶大量鐵錢同行,負擔沉重,十分不便。因而四川的大商號推出寫上銀碼的特製紙張──「票據」,作為交易的憑証,其後宋朝把商號所發行的紙幣收由政府發行,成為官方法定貨幣。南宋時,朝廷更立下「錢會中半制」,規定政府開支以一半銅錢及一半會子(紙幣)支付。中國的紙幣在元代時西傳到達歐洲,最早的歐洲紙幣於1661年由瑞典發行。世界各國相繼採用紙幣,對拓展世界貿易帶來重大影響。

火藥與煙火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源於道教的煉丹術,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及唐代的《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均有記載,在唐末時已把火藥應用於軍事方面。到了北宋年間,除了官方的火藥坊大規模生產軍用火藥外,火藥的發展也為民間帶來一種新的娛樂。當時一些手作匠人在開封府設立煙火作坊,製作出五色煙花等娛樂煙火,同時亦傳入宮廷,每逢農曆新年、元宵佳節必以燃放煙火作為慶祝。直到元代,以火藥製作的煙火傳入義大利後,得以在歐洲各國廣泛傳播,並在義大利及德國紐倫堡開辦教授製作煙火的學校。英國在女王伊利莎白一世的推動下,燃放煙火成為國家慶典的重要環節。

冶煉白銅

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發明──鎳白銅,也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白銅又稱為銅鎳合金,多用於製作錢幣。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螳螂縣因山而得名,出銀、鉛、白銅、雜藥」,宋何薳所著的《春渚記聞》中,記載了白銅的冶煉技術要求甚高。中國鎳白銅於唐宋時已遠銷阿拉伯一帶,鎳白銅的冶煉技術和產量在明清時期到達高峰。在清仁宗嘉慶年間的《滇海虞衡志》記述:「白銅面盆,唯滇制最天下,自四牌坊(今昆明正義路中段)以上皆其店肆……白銅制器皿甚多,雖佳亦不為獨絕,而獨絕者唯面盆,所以為海內貴」,反映雲南白銅器具的生產情況,成品聲名遠播,遠銷海外。

預防天花

天花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傳染病,極易感染,而且死亡率極高,在古時奪去不少生命,對人類產生極大威脅。中醫率先在明代中葉開始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接種方法主要由天花患者的膿瘡處提取膿液,分為痘衣法,痘漿法,水苗法及旱苗法各種方式,目的是以毒性較弱的病毒來刺激人體來製造相應抗體,產生免疫力。清聖祖康熙推廣人痘接種法,先傳到俄國、日本和朝鲜,再傳至土耳其,英國和歐洲也相繼採用此法,其後由英國醫生發明牛痘接種法,取代了人痘接種法。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79年10月26日宣布全球消滅天花的傳染疾病,反映中國醫術對預防天花具有極其重要的的影響。

法醫知識

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知識是源於宋代著名的法醫學家宋慈(1186-1249),他所著的《洗冤集錄》被譽為全球第一本從死亡入手,論述法醫學的專著。宋慈任職提刑官,他根據多年來檢驗屍體的所見所聞,結合前人經驗,撰著《洗冤集錄》五卷,內容涉及死因鑑定、官員處理命案現場的原則、記錄供詞及急救方法等。宋慈透過判案的實例,記錄了多種驗屍方法,如檢驗自縊、溺水和刀傷致死等,範圍廣泛,具備早期法醫學的基本內容。宋慈也批評官吏處理命案時,不願意親自進行驗屍,容易引致冤案。《洗冤集錄》廣受關注,曾被翻譯成英、法、荷、德、韓、日、俄等版本,對於世界各國法醫學發展影響深遠,較1598年歐洲第一本出版的法醫書籍還要早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