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語不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徐愷彤(文化工作者)

對文化藝術有興趣的人常流連於博物館、藝廊、古董店等地方,觀賞一些具歷史價值的器皿、畫作、動植物標本或創新的裝置藝術品等,更不惜買下回家收藏。談到博物館,早前在香港舉行的「2018法國五月節目」:《藏珍閣——由自然科學到大自然藝術》展覽,正有這方面的介紹。

博物館的前身為「藏珍閣」(cabinets of curiosities)——歐洲收藏家在家中設置裝飾精美的陳列櫃或小型研究室,收藏一些宗教與皇室物品、寶物及稀有的自然標本。當時正值歐洲中世紀的海上探險時代,航海家從世界各地搜羅不少文物、珍品,讓歐洲人認識不同地域的歷史文明,也掀動了這股收藏熱潮,帶動文化交流。

藏品愈益增多,但擺放的空間有限,故此只能放置在地板和牆架上,較大型的則懸掛在牆壁,猶如一所小型博物館。當時的展品陳列概念簡單,就是把自然與人類之物分開擺設。久而久之,「藏珍閣」的陳列概念和系統漸漸發展成博物館。根據20世紀國際博物館協會訂定的標準,博物館之功能為搜羅及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定位是非營利的永久性學術機構。在營運的理念和方法上,從最初重視展品的陳列、管理、保護,到後來吸引觀眾,至今天擔當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角色。全球博物館體系漸趨成熟,出現各式各樣的性質和專題,趨向平民化和大眾化,成為一個兼具教育、學術、文化傳承及其他社會功能的公共場域,富有使命感。

下期將會講述香港一個文創品牌的故事,看看博物館以外的文化藝術場域,如何致力從工藝的傳承、藝術品的銷售與收藏等方面推動香港的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