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對對碰>:倚畔繁華——漢口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黃君怡(副總編輯)

尖沙咀一帶是逛街的好去處,廣東道、漢口道、海防道……交織間,名店林立,川流不息。有一說法,這一帶人流是香港繁華晴雨表,若人頭湧湧,即代表百業興旺,而在香港經濟稍微挫折時,街頭亦變得冷清。廣東道、漢口道、海防道,均取名自與香港有貿易關係的城市。筆者是次想重點談談漢口道以及它名字的來源——中國漢口。

繁華的後起之秀

漢口道附近之地,在政府發展尖沙咀初期,曾被廣植樹木並用作公園興建,故此漢口道原名作花園道,和現在中環花園道重名。那時九龍處於新開發階段,與香港島之間的往來並不頻繁,街道重名不至帶來很大困擾。隨著社會發展和天星小輪的啟用,九龍的花園道越來越繁榮,政府為免重名帶來問題,於1909年將花園道改名為漢口道,以紀念與香港往來的通商港口漢口,自此,漢口道繁盛至今。

漢口現在屬於中國湖北省省會武漢市,在上世紀曾以獨立市存在。今日武漢是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座城市的合稱,城市版圖最早形成於約2500年間,經歷了一為二,二為三,最後合而為一的歷程。相較武昌和漢陽歷史悠久,漢口是三城中的後起之秀,原屬漢陽縣一部分,在清朝被分出管理。漢口得名自長江支流漢水的入江口,江海交匯處往往人文薈萃,漢口不遑多讓,「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後樓外樓」便是形容漢口繁榮變遷。

中國內陸的明珠

1858年《天津條約》,中國需向英法多開放十個通商口岸,漢口是其中之一,這是外國列強第一次如此深入中國的水域,福禍相依,漢口一躍成為最繁忙的內河碼頭,「千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霄明」,運往內地的各式貨物,自長江逆流而上,均在漢口中轉,成為華中璀璨的商業中心。

或許以上形容還是很難讓人想像漢口昔日的繁華,再舉一例。在近代,中國僅有兩個城市被稱為「大」,除了蜚聲國際的「大上海」,便是「大漢口」。漢口當年曾開有三家跑馬場,甚至比上海多出一家。漢口還被譽為「東方芝加哥」。為紀念漢口,除了香港有漢口道外,上海、南京、青島,乃至台北、台中也有漢口路。1949年,武漢三鎮解放後,合為武漢市,為一直轄市,這和漢口當時顯赫地位不無關係。漢口昔日繁華,細數不盡。

倚畔繁華的警示

打開武漢和香港地圖,會發現漢口和漢口道均是依水而建,歷史發展和人們生活和水都有著深厚淵源。漢口道對開的維多利亞港,人們依靠天星小輪來往兩岸,而漢口邊上的長江和漢江,亦有渡輪每日往復,人潮繪製著繁華景象。

望見江海上的落日景致,不禁有一絲惋惜漢口今日之境況。在解放後,武漢工業重鎮的地位保留,而昔日的商業中心,由於政策及地理等種種原因,早已衰落。漢口乃至整個武漢,在經濟發展上,已經排不進前列城市名次。這其實可視為香港的警示。縱使昔日有再多輝煌歷史和繁榮根基,都可以因為政策改變,人才流失被逐漸消耗。因此,香港除了保持自己的優勢,也需要因時而變,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直閃亮的「東方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