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大富翁勝負的背後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淺水灣我一定要買了!接著可以擁有整個區域,然後蓋酒店、收房租,賺個盤滿缽滿……」聽到的時候,各位可能以為這是電視劇中主角立志發財的豪言壯語。可是於現實中,大家玩著大富翁(Monopoly)棋牌遊戲時,確實有機會當上香港首富。大富翁自面世後過百年,一直深受全世界歡迎。世界各地有自己的版本,香港也不例外。然而,一些規律例如只有一個贏家、運氣與策略並重等往往左右著遊戲的發展。當大家不亦樂乎地玩著大富翁時,可曾反思遊戲隱藏的訊息?

回望過去,美國早於二十世紀初已經有類似大富翁的棋類遊戲。當時的名稱為「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由美國Elizabeth Magie女士於1904年製作並成功申請專利。當時的大富翁遊戲有兩套玩法,除了與現今相若的零和遊戲外,還增加了另一套進階版規則:反壟斷。當使用反壟斷的規則時,任何一方致力贏得財富時,亦能令其他人得益,從而教育下一代善用財富達致共贏。這遊戲的目的是揭露放任資本主義下貧富懸殊的荒謬,在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盛行下為一大突破。

可是到了後來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後,美國Parker Brothers公司於1935年推出簡易版本,只保留壟斷的版本,自此瘋魔全球。雖然說經過股市的巨大震盪後,美國人理應明白放任資本主義的遺害。然當時遊戲的流行,可能和國民賦閒在家無事可做,而玩大富翁時可達致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諷刺的是,之後的民主黨籍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提出的新政(The New Deal)加強公共財政開支與社會福利,實與大富翁概念相違。直至現在,山姆叔叔似乎仍未完全吸取教訓,致令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國力衰退。

回首香江,大富翁固然是家喻戶曉、連繫家人的良方。不過近年來香港樓價高踞不下,社會流動放緩,甚至出現撕裂。常說「棋類玩具是社會的縮影」,香港作為高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導的彈丸之地,大富翁的勝者全取遭批評為「地產霸權」的象徵。現時本港進行「土地大辯論」,令這遊戲加添了一條如何分配資源的命題。究竟社會應是運用少數人佔有土地形成階級秩序,還是大多數人於租值回落下平均擁有資產?我拋下骰子,看著其他玩家各據一方的顏色地盤互不相讓,心中確實未有解答的錦囊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