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五體書法 盡可師乎?

  我們常說中國書法有五體:篆、隸、楷、行、草。若能認準這五種字體,在看展覽時應該心裡有底。然而,這只是五種字體的總稱,並不是說中國書法只限於此。比如篆書就分為大篆、小篆。按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言,大篆就是戰國時代六國所用的文字;小篆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書同文」頒定的篆書。隸書不是單單一種,從前人們曾認為秦始皇獄吏程邈簡化小篆而成隸書,但根據近世大量出土的竹簡帛書來看,隸書其實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所以隸書也有今、古之分。

  篆、隸已有幾種小分類,楷書就更複雜了。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一般以為最早出現於魏晉六朝,成熟於唐代。唐代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大家,再加上元代趙孟頫,合稱「楷書四大家」。草書又分行草、章草、狂草,若然計較起來,中國書法何止五體?單是五體之下的小分類已超過十種,我們還沒算上一些曇花一現的字體,如魏碑、瘦金體、六分半書等。五體的分類方法只是方便大家記誦而已,並不是絕對的劃分方法。

  有時我們常因楷書寫得快、筆劃相連,便不自覺成了行書。那麼行書、草書是否從楷書演變而來呢?事實剛剛相反,從傳世的文獻中看到,三國時代皇象書寫《急就篇》已經是成熟的章草,但稍後的鐘繇,所寫的楷書尚有行書筆意。東晉初期,楷書尚未流行,但行書、草書已經風行已久。上文提及的皇象、鐘繇及王羲之父子便是魏晉的行書大家。

  當我們簡單釐清了五體書的歷史後問一句:書法入門應學哪種書體?篆書圓轉、隸書高雅、楷書端正、行草飄逸灑脫,可謂各有千秋,不易選擇。我們主張以楷書作為入門,因其端正,講究筆法、字形結構,學習楷書猶如練武先練馬步,基礎打穩了,自然能萬丈高樓平地起。學楷書也不能隨便學,基本上就是從上文所述的「楷書四大家」中挑選名師的字帖,然後學習筆法、結字,反覆臨摹,直至能掌握字形為止。箇中苦與樂,實非筆墨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