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茶看人生兩則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張惠博士(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一)茶中歷史

關於飲茶,很早以前我的香港同事曾經歷過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們去北京,吃飯的時候人家問要不要茶,要龍井、碧螺春、鐵觀音還是普洱?他們漫不經心地說了一樣。結果結帳的時候,一看錢數怎麼不太對啊?仔細一看,茶的價格比他們那頓飯菜的總價還貴!原來,在香港是按茶位算的,吃飯的時候每位定例幾元錢。而他們那次去北京,茶是單列在酒水單上的,尤其是明前西湖龍井,那更是「時價」了。所以說「入鄉問俗」很重要,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裡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要說香港的茶這麼便宜,北京的茶那麼貴,是不是存在宰客現象?倒也並非如此。一是隨餐奉送的茶和酒水單上單列的茶品質等級不同。二是好茶本身確實是高昂其值的,其作用可不僅僅是賣得了高價這麼簡單。宋時將茶葉碾成細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餅,上印龍鳳圖案,歲貢皇帝飲用。龍鳳團茶,起於丁謂,成於蔡襄。宋真宗成平年間,丁謂任福建轉運使,開始監造龍鳳茶,始制為鳳團,後為龍團,當時精工製作了四十餅進獻皇帝,龍顏大悅,此後,建州每年都貢龍鳳團茶。丁謂升為宰相,封晉國公,獨攬朝政。達官貴人為了爭得天子的歡心,便在北苑茶見新時各自獻出先春絕品。

因此,蘇東坡寫詩譏諷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二)茶中人生

紅樓夢裡,妙玉算是個矯情的。櫳翠庵品茶之時,嫌劉姥姥髒,要把她用過的茶杯丟棄;嫌林黛玉俗,連泡茶用的是雪水還是雨水都嘗不出來。嫌寶玉喝得多,「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

這倒也奇,她的觀點和「茶仙」盧仝的觀點大相徑庭。盧仝的名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按照盧仝的說法,一杯一杯接一杯,直待通天成神仙呢。

其實,這也代表了不同年齡階段所體認的不同人生境界吧!

就如蘇軾,年輕時對茶精益求精——「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緘封勿浪出,湯老客未嘉」。

到了後來歷盡風波、看淡生死之時,這些風雅的習慣、細緻的講究都被一種大的境界取代了,那就是不執著、不固執、不拘泥,一切聽其自然。哪怕是故人千里迢迢寄來的上等好茶,被不諳此道的老妻稚子按照北方習慣「一半已入薑鹽煎」,他也毫不以為意,反道:「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好一個「人生所遇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