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中原與西域文化調和的結晶品——酥油茶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林浩琛(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唐朝以來臣服西域,曾多次與西域和親,當中最著名的為文成公主和親吐蕃。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的和親隊伍前往吐蕃,並攜同雲南的茶葉和茶籽。由於自古以來西藏以日常飲食以牛羊肉、奶製品和青稞為主,不利消化。故文成公主著手調製以奶製品和雲南青磚茶調和而成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以犛牛製成的黃油(即酥油)加上以雲南青磚茶製成的濃茶液和鹽調和而成。古時調和的方法有兩種,一為將材料倒進「董莫」(即酥油茶桶)並用力以「甲羅」(即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來回攪動。二為把酥油和茶倒進皮袋中並以木棍用力敲打。時至今天藏民均以電動攪拌機調和。酥油茶以茶之甘濃解酥油之膩,更以酥油之順滑平順濃茶之澀。

隨著酥油茶的出現,藏民開始懂得欣賞濃茶之甘。唐玄宗時更批准茶馬互市,進一步加速茶文化的傳入。至今藏區仍然保留襲唐朝對茶的讀音「檟」(jiǎ)和民謠《公主主帶來龍紋杯》歌頌文成公主帶來茶、茶具和茶文化。

自唐朝茶禪的出現茶被賦予文化的內涵,西傳後更發展出特殊的文化。茶禪影響藏傳佛教,喇嘛在祈福、祭祀時是必不可少。酥油茶更被民眾視為祭品,富者更以施茶作積褔之舉。寺廟更以分取酥油茶予信眾賜福及他們,故當藏民要探望病人均會帶上酥油茶,視為祝福。同樣的情況更出現在離別,生小孩等,常能於機場見藏民為遠行的親朋斟上一碗酥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