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沏茶沏出義與利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郭旭昇(文化工作者)

自古有朋自遠方來,主人家通常會沏茶招呼,時至今日,茶都是交友待客的重要產品。「得閒飲茶」雖然現在變成對不太相熟的人敷衍之詞,但從來,去「飲茶」都是親友間常見的聚會、聯誼形式;斟茶的次序及禮儀、承茶謝過的動作(兩手指屈曲作類似跪接狀),長輩都會反覆教導後輩,以免怠慢親友以致失禮。可見,在華夏文化圈,茶可謂增長人際聯繫的橋樑。

茶自十七世紀時被傳入歐洲後,隨歐洲海上貿易系統傳遍世界,後來作為與香料、絲綢、陶瓷器等的熱門暢銷的亞洲商品,遠銷至歐美各地區。現今,茶除了作為代表生活品味的嗜好品,被賦予更多保健價值。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5年最新統計數字,2013年全球生產484萬噸各類茶葉,其中中國佔161.4噸,佔三成有多;該報告展望,2023年黑茶的消費增長至高達414萬噸,而綠茶的消費則增長至高達75萬噸,預期中國繼續控制大部分市場、出口量為45萬噸,遠拋第二大綠茶出口國越南的25萬噸。

而這些茶品增產,正好適逢大灣區發展與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國門,實現持續出口增量。一方面把「朋友來了沏好茶」的傳統中華文化與茶產品出口推廣出去,一方面看來也是香港青年創業者的機遇,是否能否把茶文化及茶產品,去掉「土味」、加點「潮味」,融合不同的地道元素,在香港推廣甚至外銷。

微觀香港,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反映全球茶葉年人均消耗量,香港人每年平均消耗茶葉1.42公斤,居全球第12位。關鍵是亞洲地區高居第一。香港茶葉完全仰賴進口,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茶葉前五大進口來源分別是:內地、斯里蘭卡、台灣、日本、印度。目前香港平價茶品常見於超市,專門店則出售高端茶品,另有茶莊、茶行銷售介乎平價與高端之間的茶品。很多工商地段當中,新興一些茶軒、茶坊推廣茶藝文化、販售週邊茶具。筆者有一推廣中華文化的好友指出,除了茶葉、茶壺等的產品經營之外,品茶所盛載的價值觀更應教導至孩子們,諸如「和」、「閒」,並能和其他中華文化元素,如華服、倫理等一併教導。為了時尚、為了健康,飲茶、品茶日漸盛行於青年之間,相信絕對是青年創業的其中一個好的契機。

期望很快見到,我們的香港,變成茶香之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