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生活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篇10:8)

【今譯】

飯食不嫌精,牛羊魚肉不嫌切得細,飯菜餿了,魚肉腐了,都不吃。顏色變了,不吃。發出臭味,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合時令,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不合適,不吃。肉再多,也不讓吃肉的份量超過飯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過夜的酒和買來的乾肉不吃。飯後不撤去薑,但不多吃。公廟祭禮的肉,不留過夜。家祭用的肉,留不過三天,過了三天就不吃了。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言語。即使吃粗飯和菜湯,也定要先祭一祭,跟齋戒時一樣。

 【時析】

看來孔子對於飲食的衛生、禮節,都是很注意的。有些講究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有效的,如「色惡,不食。失飪,不食」等。

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速食文化充斥全球的今日,更是值得我們細心思考的課題。近年,來自歐洲的慢餐文化運動,就是針對只求效率的速食文化而興起的。…………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份,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份。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