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香港名人與街道命名

淑敏博士,就學期間幸得熱衷歷史教學的恩師啟蒙,奠定日後從事中外歷史研究之志向。近年參與香港史研究及相關出版,包括《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香港卷》、《香港文化導論》、《香港教會人物傳》、《香港記憶》、《香港第一》、《屏山故事》、《改變香港歷史的60篇文獻》、《香港景觀文化導遊》及《孫中山在香港的足跡》等,期望與讀者分享歷史的多元發展。

香港街道的命名除了以英國殖民地及外籍人士有關以外,也涉及不少舉足輕重的本地名人。踏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香港華人冒起,正值香港人口增加,加速各區發展,新的街道遂以社會知名人士為名,反映香港的重要歷史發展。當中的李陞街、高陞街、旭龢道、何東道及達之路,你知不知道與哪些香港名人有關呢?

李陞街高陞街位於中西區西營盤,是以十九世紀的香港華人富商李陞(1830-1900)來命名。李陞,祖籍廣東新會,出身名門望族。他來港經商後,成為香港置地公司首位華人董事。李陞街和高陞街是他從事地產事業期間,投資買地用作興建樓宇,並同時以自己的名字為街道命名。當中高陞街有生意步步高升、業務蒸蒸日上之意,有利吸引商舖的開設,李氏更在高陞街投資開辦本港早期著名的高陞大戲院,帶動該區的經濟發展。由於高陞街鄰近上環南北行,因而開設了不少中藥和京果店鋪,又稱為「藥材街」。李陞育有八個兒子,其中三子李紀堂(1873-1943)因支持孫中山(1866-1925)的革命運動而備受關注,幼子李寶椿(1886-1963)日後也成為香港著名的富商和慈善家 。

高陞街
高陞街
旭龢道
旭龢道

旭龢道位於半山區,以二十世紀初香港傑出人士羅旭龢(1880-1949)的英文名字Kotewall來命名。他生於香港,祖籍廣東寶安,是巴斯華人混血兒。他於拔萃書院和皇仁書院畢業後,曾出任中央警署文員、裁判司署首席翻譯員及布政司署首席文案等,期間獲港英政府委任為第一位華人官守太平紳士。他後來轉往商界發展,創辦旭和洋行及投資地產業務,旭龢道於1910年代興建,成為香港半山高級住宅區。羅氏於1923年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議員,並連任十二年,後來又獲委任為行政局議員,再獲英王頒授爵士勳銜,是香港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曾在1925年爆發的省港大罷工期間,出任華商代表與罷工委員會尋求解決辦法,成功向英國政府借款應付困局。他能言善辯,成為中英及官民之間的重要橋樑,有「銀舌」之稱譽,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現時,可在聖保羅男女中學找到羅旭龢爵士堂,又可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中找到羅旭龢像及他的珍貴藏書──「羅旭龢爵士特藏」。

何東道位於九龍塘,以香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著名企業家、慈善家何東(1862-1956)命名。何東在港出生,父親是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是歐亞混血兒家族,家族籍貫卻跟隨母親的廣東寶安,以華人家族自居。他自幼學習國學,於十一歲入讀中央書院接受西式教育。畢業後曾任職廣東海關,更是香港怡和洋行和匯豐銀行的重要買辦,專責中英貿易事務。何東累積了人脈和資金後,自立門戶,創辦何東洋行,初期從事買賣食糖,其後開展航運事業和地產買賣,在香港、上海、青島和澳門進行投資。他成為香港的首富,物業遍布港九、新界,更在摩星嶺擁有私人家族墳場──昭遠墳場。何東活躍於中英政界,經濟實力雄厚,社會地位顯赫,於1906年成為首位獲准在太平山山頂居住並擁有中國血統的人士。他為人熱心社會公益,曾出任保良局和東華醫院總理,獲港英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再於1915年獲英皇喬治五世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他曾協助受省港大罷工影響的業主,組織九龍塘花園會所,因而命名何東道紀念他的貢獻。

何東道
何東道

達之路同樣位於九龍塘,它的命名由倡議開發又一村的余達之(?-1969)而來。余達之在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惠陽,畢業於皇仁書院。他早年曾出任江利洋行董事長,其後接辦擁有百年歷史的香港濟隆糖薑廠,因經營改革成功而闖出名堂,成為香港著名糖薑商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余達之力主香港華人跟外籍人士同樣可建立高尚住宅區,組織了又一村建設有限公司,並出任主席,成功投資又一村荒地發展為花園別墅區,與九龍塘齊名。他也曾出任市政局議員,榮獲港英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及頒授OBE勳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