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端午節國際賽龍舟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端午節令人想到食糉和龍舟,是中國四大節日之一(新年、中秋、清明),又稱為端陽節、端五節、菖蒲節、詩人節等等,因為在農曆五月初五日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以死相諫王帝,然後有各種名稱。屈原留下美妙絕響的《楚辭》,使用詩人節這個名稱也非常恰當。據歷史資料研究,古代在五月的悶熱天氣,因為容易發病,而且有流行傳染病的危險,所以有驅除瘟疫祭龍的日子,會用菖蒲、艾草和飲雄黃酒解毒,母親也為孩子們造香囊,讓他們掛在身上防病毒,正好碰上屈大夫投江自盡,大家划艇去救他,兩事接合起來,就是今日的端午節。

這個節日貫通了中華文化,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特色的糉子,包裹的方法和用料各有不同,有用竹葉、竹筒或荷葉,各種食材當然都是地道的原料,還有豐儉由人的多種美食。香港這個美食天堂,充滿各地的潮州糉、上海糉、廣東中山蘆兜糉、肇慶裹蒸糉、浙江湖州糉、四川椒鹽豆糉等等,大小不一,有一個人吃或一家人吃的大型裹蒸糉,傳統有綠荳、紅荳、糯米,也有瑤柱、鮑魚、燒腩貴價食材。

東亞有大量華僑,也屬於大中華文化圈,所以流行慶祝端午節。除了美食外,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划龍舟。划船除了救屈原外,另一個原因是送走生病的瘟神,同時拋食物入江河是祭神。古代也稱為龍船,因為船上講究漂亮的裝飾,七彩的龍頭和龍尾,飄逸的旌旗,斑斕的鱗甲,張燈結綵。競賽時萬人喝采振奮,鑼鼓喧天,千櫓齊飛,鞭炮嘩燃。香港承接著這種優良傳統,將龍舟競渡作為國際性的運動項目,在赤柱或維多利亞港,有數十隊中外龍舟隊為爭奪錦標而奮勇向前,這種精神引起全場鼓舞,成為一幕幕愉快而極為壯觀的場面。端午節國際龍舟賽,就成了香港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