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解讀>:從術語中學理財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李國凡(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新媒體及傳媒碩士,曾於全球第一品牌企業任職預算會計師,
以及香港藍籌上市公司任職業務分析經理達十多年,並在香港報章及雜誌撰寫親子理財專欄。)

問:上次與你對談,不單糾正了我的錯誤觀念,也明白了「理財未必等於投資」這個道理。假如我想重新學習理財,應該從何入手?

答:如要認識任何事物,最佳的出發點當然是從「甚麼」開始。

問:這點我明白,如要重新學習理財,第一個問題就是「甚麼是理財」嗎?

答:正確。簡單來說,理財就是管理財富,也可稱為財富管理。為了進一步釐清個中意義,可以將其分拆為兩部份,然後分別探究「甚麼是財富」和「甚麼是管理」。

問:這兩條問題你不用回答,我從坊間搜羅了一些關於理財的書籍,必定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你要看看嗎?

答:千萬不要!特別是這本、這本和這本,這幾本書拿去回收再造也好、生火取暖也好,總之不要再看。

問:你的反應會否太大?這些書有問題嗎?

答:我經常對你說要掌握理財知識不難,但是要掌握「正確」的理財知識卻也不易。香港雖然號稱國際金融中心,可是全面、正規、有系統的理財教育依然缺乏,因此不少人至今對理財仍是一知半解。

問:中學的BAFS(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課程內不是已經涵蓋個人理財嗎?

答:沒錯,可惜個人理財所佔篇幅甚少,而且BAFS並非必修科目。相比歐美日台等地,已於十多年前將理財加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內,在這方面香港可算相當落後。由於正規理財教育欠奉,坊間不少所謂投資專家、傳銷總監、藝人和歌手等希望填補這個空缺,紛紛力爭扮演理財教育專家這個角色。可惜當中良莠不齊,倘若依靠他們指點迷津,就要加倍小心。

一些理財常用的術語,主要來自金融、經濟、會計等學科,由於受到法例、稅務、會計、商業或學術等的專業規範和約束,定義一般也需嚴謹精確。那些「充扮」的專家除了喜愛複述一些人云亦云的內容外,常把理財術語掛在口邊以示專業。遇上需要詳加解釋的場合,他們為免露出馬腳,不單扭曲術語,再用含混其詞、東拉西扯等伎倆來掩飾蒙混。

問:有沒有具體的例子?

答:例如某位藝人在這本理財書中說道:「我們常說理財,其實所謂財富,並不等於錢財。財富(Wealth)包括健康、快樂、滿足。」假若真的如他所言,那麼一本關於理財的書,還得隨書附送《拍打拉筋101式》、《快樂人生的7堂課》、《心靈滿足Q&A》等才算完整,相信厚度足以媲美百科全書。這種故作高深的說法,只是把其他題目混入理財之中,方便借題發揮,胡謅人生道理,不單無助了解理財,甚至可能招致損失。

事實上,我們不用翻查專業書刊,只要隨手揭開任何一本字典,得到的解釋雖然簡單,但是相比這類「充扮」專家更加準確,例如「財富」的解釋,剛好與上述那位藝人所說的完全相反,「財富」就是等於錢財,金錢與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