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尋根>:保育古蹟仿似在城市展現歲月痕跡的藝術──香港藝穗會保育的啟示 (上)

藝術素來是人類思想創造性的活動,與生活環境不可分割,展現可以跨越邊界。保育、活化其實都是發展的一種,能延續舊建築的生命及更新其用途,肯定其歷史價值,在實踐上要「軀殼」(實體建築)和「內涵」(集體回憶)兼顧。沒有「過去」,留下了的是歲月痕跡──保育古蹟仿似在城市展現歲月痕跡的藝術,藝穗會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筆者每次接觸它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值得分享。

筆者於2013年一次文化藝術場地考察中開始認識藝穗會,保育後建築風格轉變為西方新古典建築 (Neo-classicism),帶有鮮明的愛德華式 (Edwardian) 風格。紅白色相間的外牆,是因為整幢建築物採用紅磚和石屎水泥興建。於2001年,藝穗會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文物古蹟保護獎,其主體於2009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是政府對它的歷史價值的認同和肯定。會址的外牆寫著多句名人雋語,其中一句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 (Voltaire) 說的:「我們不同意你所要說的話,但我們一定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捍衛言論自由推而廣之也適用於藝術創作或表達的自由。本著開放及自由的原則,藝穗會一直很關注本地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並提供平台讓新晉藝術家起步,反映西方文化對香港的衝擊。

藝穗會由推廣藝術擴展至關注文化保育一方面,始於2016年7月推行的《學‧玩‧導》(Learn . Play . Lead) 賽馬會文化保育領袖計劃,筆者在計劃第一期面試成功後,擔任了研究實習生 (research intern),一直參與至2017年5月底,主要查考藝穗會的歷史和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史,還有做一些講座的文字轉載工作。

這幢建築物誕生於19世紀末英國殖民地時期,居港的歐洲籍移民對牛奶及乳製品有需求,使華人意識到牛奶的營養價值。牛奶公司成立後,1892年選址中環雲咸街和下亞厘畢道交界的一幅地,建造了外形像一艘船的中央倉庫。中央倉庫最初只作冰庫之用,後來成為牛奶公司總部,開設首間零售店,產品包括牛奶、乳製品、乾貨、凍肉等,其後更成為香港首間超級市場。兩層樓房的樓下營商,而樓上則成為牛奶公司的辦公總部和公司大班的住所,是一種「上居下舖」的模式 — 指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結合了的shop house。

它的「今生」源於藝術工作者出身的創辦人謝俊興(Benny Chia)把握了一個偶然的機遇,加上政府的配合。Benny 在1983年12月底 (聖誕節) 成功取得倉庫南座的鎖匙,借用一個多月辦「第二屆藝穗節」。進駐後面對的艱巨工程,是要在短時間內把本已殘破不堪的倉庫清理、翻新好,Benny便急著在電台招募一批義工協助。在辦完「第二屆藝穗節」後,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合適的場地作藝術推廣之用,政府也沒有要求收回。最初以短期租借的方式運營了五年,到了1989年藝穗會才正式和政府簽訂一個租約,政府也接納申請,條件是必須把這地方妥善修葺。

天台(Rooftop) 是全幢建築物的最高點,藝穗會進駐前天台花園荒廢了多年,嚴重失修,鋪著的「廣州磚」殘缺不全,生滿野草,有些榕樹的氣根蓬生到下面的房間內,活像洞穴。藝穗會進駐四年後方能籌集足夠資金作第一次裝修,至今這幢建築經過了大大小小12次復修工程,現正進行第13次,把這百年冰庫持續活化。經復修的天台花園有一段日子曾用作環保園林,種了不少植物,綠化環境。

謝俊興(Benny Chia)的帶領及策略很重要,持續用節目來活化這幢建築。藝穗會的節目探討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正是藝術推廣的意義所在。

天台嚴重失修的樣子——把一幢「危樓」保育過來的艱巨
天台嚴重失修的樣子——把一幢「危樓」保育過來的艱巨
經復修的天台花園有一段日子曾用作環保園林
經復修的天台花園有一段日子曾用作環保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