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歷史教育 回歸理性討論─黃富榮主席

探討歷史教育 回歸理性討論

      近來社會重新關注中國歷史科,指出現存不少問題,主要是:中史科於二○○○年課程改革後被邊緣化,以致學生缺乏基礎歷史知識,故此建議獨立成科;課程內容太闊,古今比例不均與課時不足,令學生失去興趣云云。惟問題之癥結在於忽略了修習歷史的重要性與教育理念,從而無法進一步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和提高學習興趣。

      教育局指出本地有百分之八十九之中學設有獨立的中史科課程,其餘則以其他方式教授中史,推翻了部分人對學生沒有修習或片面學習歷史而引致國家意識薄弱之觀點。然而,香港社會偏重商業發展,人文學科容易受到學校及家長的忽視,高中修讀中史科的人數減退之其中一原因,實在不難理解。

還原教育精神 破除負面印象

      中史科往往被標籤為背誦科目、內容艱澀,忘卻學習歷史本是讓學生掌握歷史流變,鑑古知今,訓練其分析和批判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理想人格、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感等。以現今的整體教育政策來說,路向似乎不重於此,教育理念亦漸被淡化。縱使課程內容有多豐富,若不是基於此精神設計,前綫教師之職責只是為應試而「教書」,而非「教育」。

      確立了中史科的定位,才有助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多讀歷史。站在學生的利益與專業的角度來說,歷史科內容不應只側重某個朝代、偏頗和迴避敏感話題。

      在這框架下,可釐清一般人誤以為國史教育等同國情教育、愛國教育之謬誤。再者,歷史可訓練學生的探究精神,獨立思考,能判斷孰是孰非,學懂如何學習。還原歷史科的功能和理念後,可將社會人士對其不必要的疑慮轉化成支持;其次,當局與學界須檢討歷史科的考評內容,擺脫「死記硬背」的形象,從而提升歷史科的競爭力。

親身感受歷史 引起學生興趣

      要提高學生對修習歷史之興趣,必先讓他們感同身受,走進歷史,恍如親歷其境。如教授香港史時,老師可帶領學生到中上環實地考察,認識殖民時期下的香港舊社會面貌;講解五千年中華文化,就可到西安感受。不同性質的課餘活動可讓學生掌握歷史淵源和意義,亦可從中領會中華精髓如藝術、文學、品德等等,建構出文化傳承之價值系統,並將其發揚。

      學習歷史確實能為學生、社會帶來正面價值。大眾在討論中史科時,應回歸到教育意義上,從學科的理念和重要性、學生的學習效益立場出發,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勿讓歷史科背負不必要的包袱。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席 黃富榮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13日《星島日報》教育 F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