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聚香城

2015年1月14至19日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陶瓷藝術價值的關注超越了其實用价值,因此促成了現當代陶藝的出現,現代陶藝的出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磯縣美術學院教授陶藝為標誌,推崇一種返朴歸真的隨性創作風格,從而經歷了抽象表現主義、極限主義、波普美術等流派,80年代末,陶藝的創作加入裝置藝術、多媒體等元素,標誌著當代陶藝的誕生。

本次聯展突破地域界限,展出來自香港、内地、台灣三地,共六位陶藝名家的優秀作品;流派紛呈,參展作品內容涵蓋人文、生態環境等方面,充份呈現各個流派特色。歷久彌新的陶藝作品需要觀眾以跨年代的視覺去解讀,透過陶藝去窺探各時代審美歷程及社會風尚的演變。期待參與者親身感受這一場當代陶藝的盛會。

是次展覽邀來六位陶藝名家展示其優秀作品,包括江彩玲(香港)、劉鎮洲(台灣)、劉華強(香港)、彭贊賓(內地)、謝淑婷(香港)、嚴惠蕙(香港)。

江彩玲 Kong Choi Ling Elaine(香港)
習陶十多年,由2004至2006年於匡智松嶺窯任藝術總監,並於理工大學、香港藝術館、香港茶藝博物館、不同社福機構及各中、小學等教授陶藝,2007年成立「陶造藝術坊」,透過親身和教學的體會,相信藝術有其治療及發展性作用。作品曾於本地及海外展出如「那怕無柴燒」個人陶藝展(香港),中國.景徳鎮當代國際陶藝展,「A Container of Memories」混合塑材藝術展(澳大利亞)等等。作品「永恆3」曾入選第三屆韓國國際陶瓷雙年展,並於2007年以「永恆的國度」獲香港陶瓷茶具創作比賽冠軍,作品被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

參展作品簡介
創造、真光、盼望、永恆這四個系列的作品,由2004年至今續步誕生,它們與我的基督教信仰息息相關,由初信主深深經歷神的愛與接納,引發我創作永恆系列多年,繼而回歸起初,其實,上帝原本所創造的是如此美好。從創造至永恆之間,盼望與真光給予人活在地上的倚靠,信徒將來上天堂的應許讓人人懼怕的死亡權勢變得無效,而地上雖仍有黑暗,但當靠近光明,黑暗便被驅散!就如聖經說:「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翰一書1:5)

劉鎮洲 Chen-Chou LIOU(台灣)
創作理念

來自於大自然的土石,原本對人就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作品中呈現土石材料的原始、真實面貌,可顯示出自然現象的神奇與多變,這也是我多年來陶藝創作的基礎思維。而在創作表現上最重要的莫過於是透過這些材料的原始風貌,敘述出自己對材料的主觀詮釋、描述自己對材料的特殊感受,以及自己與陶瓷材料之間彼此契合或相互抗衡的想法,期望自己在與陶瓷材料的互動中,引申出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係。

近年來的創作雖然聚焦在自然之中人跡的呈現,表現人與大地的關係,但就創作脈絡而言,仍保持一貫關懷自然美好的主題上。希望透過黏土造形,傳達大自然偉大聖潔的完美面貌,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而造形元素仍然以山川雲霧,氣象,描寫自然的原始風貌,再以小徑台階及方形孔洞等人跡的元素融入造形當中,隱喻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存在與融合。

劉華強 Liu Hua Qiang (香港)

簡歷
劉華強生於中國江西,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獲陶瓷設計藝術學士學位。現為「陶說創作室」負責人,曾於廣州創辦「賦陶居」推廣陶藝創作,被廣州教育局列為陶藝專業教學基地。他曾於香港多間學校作駐校藝術家。

劉華強曾於香港及中國參與多個的聯展及個人展覽,部份作品為私人、機構及景德鎮陶瓷學院收藏。他亦曾參與西貢區議會公眾藝術2009,作品<珊瑚Ÿ 印象>陶瓷戶外雕塑被立於西貢市中心萬宜遊樂場。

座祐銘

喜歡黏土的質感,並以之為語言,訴說質撲的情懷!

展覽作品

作品名稱:路障
靈感來自佔中佔領區的路障之殘留物,試圖以政治中立的觀點來表述佔中,路障在兩派你拆我建,你拆我建中疲彼不堪⋯

彭贊賓 (內地)

1974年11月30日出生於江西省餘幹縣,1999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本科。2005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陶藝系,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副教授。

經歷:
2006-2012期間多次參與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
2012年第八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
2014年8月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辦“高溫水墨”彭贊賓當代陶藝個人作品展。
獲獎
2010年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作品《仿古新變》獲銅獎。
2011年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展提名獎。
2014年作品《物質的關係No1》入選第12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作品展。
我的創作座右銘:陶瓷材料對於我而言不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一種自我精神世界的映照.
非參展作品介紹:
作品《符號•另一種表述》創作於2013年,我想傳達給觀者這樣一種資訊:我們如何去吸收、解讀、消化和重新演繹傳統文化內核中的精神所在,以什麼樣的姿態去展現我們這個值得驕傲的中國身份,作品引發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文化下的思考。
作品《物質的關係•茶宴》創作於2014年,作品想表達物質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作品中運用了一些傳統文化代表性的元素,如毛筆、茶具、香具等。每個人對物質的理解、認知和運用,可以直接體現出其精神世界的需求,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以物質的形式來凸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修養、學識等,作品想表達物質的使用是與自己內心相統一的交流關係,不是浮誇於對物質表面的追求與崇拜,作品希望可以散發出當代中國文人氣質的韻味兒和情懷來。

參展作品介紹:

作品《高溫水墨之物質的轉換》創作於2012年,作品運用畫軸的形式,通過平面與立體的關係來轉換物質原有的視覺體驗。此系列作品引發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文化下的思考。我試圖運用瓷的獨特語言和抽象表現的手法傳達出來一種現代水墨的視覺感受,並通過這種具有水墨精神的視覺感受來表述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的一種文化意識上的轉換過程和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得以回升的一種願望和心情,從而使作品透射出自我的審美傾向。
作品《高溫水墨之新山水》創作於2014年,運用了瓷板的方式進行創作,希望在繼承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語言的同時,還可以打破原有陶瓷材料的表現手法,特別是對陶瓷材料語言的表達和色彩的創造性運用,形成了獨特的高溫“抽象水墨味”的藝術創作風格。作品中運用了中國畫式的寫意方法和追求的山水意境,試圖用泥和釉料來表現自己心中的山水形態及其精神品質,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東方特色。這種“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抽象表現形式,不僅賦予了作品生動性和自然性的抽象山水情境,更是作為一名中國當代陶藝家的文化自覺。

謝淑婷 Sara Tse (香港)
謝淑婷生於香港,於香港中文大學修畢藝術學士課程,
隨後獲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謝淑婷為“clayplay” 負責人 ,香港當代陶瓷藝術學社會長。她曾在香港舉辦多次個展,並參與香港及海外的聯展。 她曾獲多個獎項,包括法國文化協會頒發藝術家獎(2006年) 、香港藝術雙年展藝術家獎(2003年)及香港樂天陶藝學會陶藝獎(1998年)等;亦曾於日本、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地,擔任不同團體的駐留藝術家。

謝淑婷的作品廣為私人及機構收藏,包括澳洲昆士蘭美術館、中國二十一空間美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梁潔華藝術基金會、日本陶藝基金會及菲律賓國際環境藝術節基金會等。

嚴惠蕙 YIM Wai-wai (香港)

-現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2004-2007及2013-2014: 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藝術專修課程(陶藝) 統籌/總監。
-2012-2013: 獲邀為香港教育學院榮譽駐院藝術家。
-2007,2011: 先後於日本信樂陶藝之森及中國景德鎮樂天陶舍任駐場藝術家。
-作品入選第八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展。
-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日本信樂陶藝之森及私人收藏。

作品簡介 :
LvLn (luvmelufminot) 病毒 : Assembly群
(2011年)

人愛連結的天性和分離的必然是雙重的宿命,像一對永遠鬧蹩扭的連體嬰,徒勞與追尋,相生亦相剋,兩者持續交鋒,充滿吊詭與矛盾。作品藉陶塑系列呈現一「偽科學」的病毒生態,藉病毒比喻人類不休的移動、變化、戀戀不捨的狀態。
創作座右銘 :

頹敗中找瑰麗
瑰麗中找謊言
謊言中找真相
真相中找倉狼
倉狼中找尊嚴
尊嚴中找卑微
卑微中找閃光
閃光中找無明
無明中找存有
存有中找湮滅
湮滅中找永恒
永恒中找生活

 參展作品簡介 :

我嘗試從冷距離觀照生命的「相」,把人類的慾念、情感和心靈放在科學的量稱上,探索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衍生出的行為、心智和精神現象;思考在自然界的生滅規律下,由物質構成的、與泥土成份相若的肉體皮囊如何盛載看不見的感情、思想和靈魂。 我意圖通過形而下的具像和物質 ,經主觀重組和演釋,呈現形而上的意涵;在泥土、人的物質軀殼和心靈的三角關係中,同時擁抱理性的冷峻與感性的詩意, 最終指向對存在本質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