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學堂系列講座

第一堂 –《大歷史視角下的國家公民教育》

主講嘉賓:郭少棠教授

內容簡介:
 香港在要決定回歸之時,社會上已有提出要搞公民教育,我亦用了一年時間去了四十多所中學及團體解釋何為公民,及為何要有公民教育,一國兩制與國民教育的關係。
 香港的歷史背景,是一個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香港是無可能在97年以一般方法立即成為中國一部分,同時香港亦不可能獨立。一國兩制中的「一國」與「兩制」之間的分別為何,這正是為何八十年代香港要做公民教育,要搞清甚麼是公民,甚麼是國家。如果用一個嚴格的理論去問及理解,近期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議是根本不會出現的。
 國教科的爭論,好大程度是香港人仍未清楚甚麼是公民、國民的概念,更甚者,香港人看事物、分析事物時,只關心自我,沒有關心整個群體利益。大歷史觀去看公民教育,會讓我們的眼界不要太窄、太短,不要只關注當下的感受,大歷史的特色是要放些,放闊些。

重溫節目內容:

第二堂 –《留學生與近代中國》
主講嘉賓:麥勁生教授
內容簡介:
• 傳統中國提拔精英的方法是利用科舉制度的,但面對晚清百年不遇的變局的同時,要傳統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從新去學習西方知識是很困難。另一個比較實際的就是派出留學生。不過,當年留學生不一定可以在仍用科舉制度選官的中國社會用得著。
• 另一種學習西方的方法,就是翻譯。嚴復,被譽為西學第一人。他本來是參與軍事留學。中日戰爭戰敗後,他開始翻譯西方作品,打響了名堂,並成為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 留學生要大規模發揮作用,都要等1911年之後。新時代開給留學生利用現代大學這舞台加以發揮。當年北大校長蔡元培當年就強調兼容並包,並請了胡適及很多留學生任教北大;
• 除此之外,留學生亦帶回很多西式的生活模式,一些看似細微,但亦是影響深遠,不知不覺中改變不少中國的面貌。

重溫節目內容:

第三堂 –《滬港之間的角力、互動與交流》
主講嘉賓:梁元生教授
內容簡介:
• 上海及香港有很多相類似,就連起步點都是跟1840年代與英國的來往而開始的,1842年南京條約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同年在「五口通商」下,英國在上海劃定租界,變相佔有了部份上海的地段進行英式管理。
• 但「雙城」亦時有互動及交流,所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海的東西在香港可以找到,而不少香港的企業都是從上海來,港滬的互動及交流實在很多,如匯豐銀行就是在上海開業再來香港,兩地人員就是如此經常往來。
• 商貿方面,輪船每日的航班極頻密比其他城市為多。文化方面,良友,是兩地出版的雜誌;電影人黎民偉,是由上海到香港的。

重溫節目內容:

第四堂 –《孫中山.辛亥革命再認識》
主講嘉賓:張偉國教授
內容簡介:
• 孫中山是民主革命之光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組織成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這些都是大數人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印象。
• 在歷史上,真實的孫中山是甚麼樣?直至1911年底武昌起義後回國;孫中山有哪些革命盟友,曾經與哪些革命盟友發生衝突而分道揚鑣;孫中山有哪忠實追隨者及誰是孫中山的政敵;孫中山一生中曾經領導過多少次革命及結果怎樣;誰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興會武裝起義;誰領導武昌起義,及有誰參加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什麼地方;清朝派誰鎮壓革命;革命政權的合法地位是誰確認;是誰逼使清朝皇室退位和平交出政權;孫中山是多少票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至民國十四年(1925)病逝期間十三四年孫中山辦了什麼政治活動?
• 以上問題你能解答多少?現在有請張偉國教授為大家解答。

重溫節目內容:

第五堂:《從敦煌到香港——中西交通史概說》
主講嘉賓:李焯芬教授(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前香港大學副校長)
內容簡介:
• 用今天之語言,敦煌與香港都是物流中心,敦煌是古代中國與西方物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點,是進出古時中國的門(Gateway to Ahcicnt China)。香港是進出現代中國的門戶(Gateway to Modern China)。
• 活躍於絲路的物流商人,其擁有之駝隊肩負起絲路東西運輸之工作,將中國之絲綢由敦煌經新疆運至歐洲,推動中西文化及物資之交流;另一方面,在盛唐時期,長安有由胡人經營之商店和酒肆、龜茲人開的樂器店、高昌人開的葡萄酒店等,稱是唐朝的「蘭桂坊」。
• 19世紀英國人到中國貿易,及至於1841年發生鴉片戰爭,1842清廷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香港在過去百年來,於中國近代及當代之歷史變遷發展中發揮著不同角色。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進出中國的南大門,同時亦是中國產品輸往世界各地的重要港口之一。

重溫節目內容:

第六堂 –《和諧與矛盾:論清末至中共建國前的中港關係》
主講嘉賓:丁新豹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內容簡介:
• 香港與內地文化上同根同源,向來不應存在文化認同問題。但自香港經歷150多年的殖民統治後,時至今日,文化認同問題在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現實存在。徘徊、觀摩、疑慮甚至抵觸反對。
• 回顧近代史,通過香港,西式先進文化介紹到中國,並使部份愛國知識分子與資產階級大力鼓吹變法自強,實行君主立憲。
• 香港每當內地自然災害,感同身受,踴躍捐輸,體驗「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而整體認同回歸祖國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結果。
• 香港,從來就是充滿改革思想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透過香港,內地廣泛吸收國外的科技和管理。現實來看,只有積極去做文化人及至年青人的工作,香港和內地彼此才會有更好的文化認同。

重溫節目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G1lyV37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