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巡禮>:學生共建「移動博物館」

在博物館學習研究中,學者George E. Hein(1998)便提出了建構式博物館(Constructive Museum),學生從單向認知展品知識,改為能憑藉自身生活經驗連繫展品,同時允許學生選擇學習形式[1]。承此方法,本校便以歷境學習——展館建構——對外分享的教學範式籌劃「物輕情深」系列活動,深化學生參觀所學。

元朗區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重視「活的教育」,在2018年增設了「移動博物館」展示學生學習成果,將校外博物館的知識「移動」回來,在校內分享。於22/23學年,本校帶領一眾學生參觀灣仔藍屋,既讓學生認知香港歷史,亦讓學生反思事物的背後價值,不在物質,而在箇中情感。

參觀過後,同學便要親手於移動博物館設計展櫃,介紹藍屋歷史,建構知識。而當中學習價值並不限於藍屋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學生更參照香港故事館展示舊物的形式,結合「生活教育科」,將自己珍存、別具價值的物品展示出來,並藉文字與其他同學分享,如斯正將參觀連結自身生活經驗。最後「移動博物館」大使亦要在開放日等特別日子向校外嘉賓、校內同學分享所思。

博物館教育如何令學生與展品知識產生共鳴一事頗值深思。如何打破展品與觀者的藩籬,使學生由參觀者、接收者變為構建者,達至共同構建可言為頗為重要。

[1] Hein, G. E. (2009). Learning in the museum. Routledge.

編者按:

歡迎學校投稿,分享學校在推廣文化特色之處,或提供學校文化活動快訊。
- 投稿規格:不多於500字,並附上最少4張圖片。
- 電郵投稿:info@hkcc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