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參與「徵文比賽」初審工作有感——作品評分的探索之路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黃美玲(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榮譽)學位課程三年級學生)

早前,我為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舉辦的「學生徵文比賽」擔任初選評判。大部分的作品都各有千秋,猶如百花齊放。其中的佳作更無須淺碧輕紅,便自可為花中的第一流。只是我原以為初審評分是一份輕而易舉的工作,游刃有餘的給出最中肯的分數,但其實不然。

評分之初,我採用的是直接評分的方法,但很快就遇到了荊棘。評分表中有四個項目,包括內容、結構、行文和創意,而我則要基於這四個項目評分。可五十分的作文是怎麼樣的?六十分的作文又是怎麼樣的?我突然心生困惑。我在課程中學過散文的理論,也學過如何撰寫散文,亦學過如何先寫評論,但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如何把一篇散文量化。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條命〉多少分?何其芳〈雨前〉又該是多少分?閱文數次,我可以逐一排出我心目中的名次,但要實際訂出一個中肯的分數,又不禁默然。

斟酌數日,我還是無法給出一個我全然滿意的分數,最後在師友的建議下,決定採用「分類評分」的方法。所謂「分類評分」,顧名思義即是先行分類,再行評分。我先把所有文章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七十分或以上的佳作,第二類則是介於五十到七十分的普通文章,第三類則指包含大量資料搬運,甚或因抄襲而不予評分的文章。完成分類之後,我又發現同類之中亦有不少結構相似的作品,於是我又在原本的分類之下把文章再行歸類。這時,評分的難度便大幅下降了,同類的文章也可互相比較,以作評分參考。最後,我再用了兩天的時間整理好所有的評分,終於完成了這次的重大任務,收穫到許多難忘的體驗。

雖然此次評分的探索之路一波三折,但過程中的樂趣總是不少。最重要的是,經此體驗我學會了如何為文章評分。當然它也讓我從評分的角度再次重溫我所學過的理論概念,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和有條理。另外,這次由我初審的作品均來自小學組,但當中不少文章卻寫的絲毫不比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差,讓我由衷地感受到後生之可畏,我仍需勤勉和虛心向學。此外,這次的評分也讓我更加了解分數的本質只是對文章的量化,因此它對寫作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因為分數不能詳細指出文章的優點和缺點,以便於我們強化優點,改善缺點,繼而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進步。不過,即便如此,分數也非全然不重要,它可以是一個指標,便於我們跟進自己的進度。當我們發現分數不如預期的時候,便可究其原因,並加以改善。當衡量目標的參數提升,相對的,我們離目標也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