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月到端午分外明?

去年月餅銷情應該不太理想。今年端午節還未到,粽還未買、還未吃,月餅廣告就已經在車站內出現,看着看着,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忘記過端午節。後來看到網上推銷貴價裹蒸粽、鮑魚粽、佛跳牆粽,才確定端午未過,仍可啖吃糯米內的鹹蛋黃、肥豬肉,混雜的綠豆蓉和蓮子當然不能錯過。

吃節日食品,本為應節。應節有分種類:慎終追遠、至親相眾、普天同慶,不一而足。應節本為迎合節日,節日將至,就準備一下來迎接。看看月曆,今年中秋節是9月10日,商家6月份已推銷月餅,三個月的準備期未免太長,想以廣告「洗腦」也洗得太早。廣告費最後是否用得划算,要總結的時候才知道,投資期明顯愈來愈長,反映競爭愈來愈大。

以前中秋的月餅,也會提早售賣。明代《酌中志》就提到:「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餽送。」看到月餅真身,就知中秋將近,沒有甚麼「超前期」廣告。文中說農曆八月初一,始有月餅出售,對應2022年,即是8月27日,現代可以買到「實體」月餅(不是餅卡),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

送贈月餅的習慣仍流傳至今,但香港甚少有人於中秋節送西瓜和蓮藕,可能因為不夠體面。西瓜的圓與月餅的圓,喻意相同,表達團圓的意思。蓮藕切開,絲仍連繫,用來表示彼此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人吃西瓜消暑,吃蓮藕健脾,團圓、親密的含意早就不見了。

中秋節少不了月餅,但仍會有其他食物出現。明代《清經世文編》談到:「端午、中秋用菓、酒或一饌,俱角黍、月餅之類。」端午不缺的「角黍」,是「粽」的古稱,「黍」是米糧,用來包成尖「角」,就是粽的一種類型,現在有「角粽」、「錐形粽」的叫法。

另外還有生果、酒類出現,主要用於祭天、祭月、祭先人,同時也供大家慶祝時所用。清代《思伯子堂詩集》中,有詩作提到中秋,其中兩句是:「燒豬在左月餅右,惜無美人與醇酒。」果然從古至今,月餅才是中秋的飲食主角,燒豬在中秋,同樣是可有可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