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徵文比賽精選作品

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中心舉辦「文人召喚」徵文比賽(第二期)(得獎名單)鼓勵文字創作之風,讓高小至高中的同學就歷史、文化、傳統、鄉情、禮儀範疇揮墨。現節錄部分得獎作品以作分享!

小學組 二等獎

學校: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學生:葉羿賢
年級:小五

大坑舞火龍不見了!

  兩年後再次走在大坑浣紗街上,突然有一種莫明的凄涼,明月依然掛在天空上,但璀璨的火龍已不復見。回想起2018年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和媽媽帶我到銅鑼灣的大坑浣紗街,參加一年一度的「大坑舞火龍」盛會。這並不是普通的節慶活動,因為「大坑舞火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代遺產名錄》。

  為什麼要舞火龍呢?媽媽跟我說在很久以前,大坑村出現了一條大蟒蛇把家畜都吃光了,於是村民合力打死了牠。不久後,大坑發生瘟疫,很多村民都生病甚至病死,原來村民打死的大蟒蛇是海龍王的兒子,海龍王為了報復殺子之仇,於是降臨瘟疫懲罰村民。為了趕走瘟疫,村民在中秋節連續三天晚上舞動火龍,村民認為火能克制水,因此能擊敗怕火的海龍王,結果疫症真的驅除了。流傳至今,舞火龍盛會更加鼎盛,現今的火龍長約六十多米,用粗麻繩、稻草、芭蕉葉、藤條等物料紮成龍的軀殼,發光的龍眼睛是兩把手電筒。當舞龍時,整條龍都插滿點燃著的香燭活像一條火龍,二百多人合力舞動火龍於街上巡遊何其壯觀啊!

  今年因疫情關係,中秋節已經沒有舞火龍活動了,只有簡單的拜神祈福儀式。我們再度經過原本繁華的浣紗街,大部份的商舖也沒有營業,只剩下人煙稀少的街道,令人不禁唏噓。突然一陣帶有香燭味道的秋風吹過,我希望秋風可以把疫情的陰霾都一併吹走。

  我堅強地跟自己說:「不用怕!不用怕!」火龍身上數之不盡的香燭,就像人類發明的一枝枝疫苗,當有一天火龍再次降臨大坑時,那代表疫苗已經面世,人類的力量能戰勝所有的病毒,縱使過程多辛酸多難行,亦會像火龍一樣勇敢地面對、像火龍一樣發光發亮。

評審 賴志成博士:文章開頭引人入勝,吸引讀者。點面結合,使文章生動而具體,詳略得當。

初中組 二等獎

學校: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
學生:張銀霞
年級:中二

走進唐詩

  古詩,一種中國獨有的美。而唐詩更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簡簡單單的幾個文字,便能為我們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讓我們看到文字的魅力,時代的縮影。

  翻開書,盛唐的景象在我眼前鋪展開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宮殿的大門緩緩打開,萬國的時節莊重地走進,拜倒丹墀,朝見天子,氣勢磅礡,威武莊嚴。畫面一轉,便進入了戰場的殺戮,將士們穿著冷硬的盔甲,衝鋒陷陣,敵人的血跡模糊了他們的臉龐,使我看得不清楚,但一句話卻在我耳邊迴蕩:「衝啊!不死不休!」「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將士們豪情壯志、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為之震撼。戰爭雖苦,但精神永不磨滅。

  周邊的場景彷彿被按下快進鍵,急速前進。依舊是戰場,可將士們早已變成一具具白骨。「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我看到將士們的妻子在無數個日夜期盼著丈夫的歸來,可她們不知自己的丈夫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極其可悲。可這樣的事在當時已是司空見慣,這就是晚唐兵革互興所造成的悲劇。盛唐與晚唐,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在李商隱思念自己亡妻時,我也不免在這時憶起那繁榮昌盛的盛唐。正如他所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多美好的景色,只可惜轉瞬即逝。唐朝雖然盛極一時,但此時已接近衰敗,不復昔日的輝煌。看到烽煙四起的晚唐,我心中不免與詩聖杜甫一樣感到惋惜與懷念:「憶昔開元全盛日」……盛唐,就像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天際,爍亮卻短暫,但唐詩卻為盛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唐詩,意境之深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容得下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容得下豪情壯志,愛國情懷。

  唐詩,不愧為中國的文化瑰寶之一。我翻開下一頁,繼續領略唐詩的人文之美……

評審 周慧儀女士:作者從「唐詩與唐史」這向度來構思文章,通過流暢、精煉而優美的文句,化身為文學導賞員和歷史文化導遊,與讀者朋友娓娓道出唐詩與唐代興衰發展的微妙關係,讓讀者從多篇唐詩或詩文中親自去發掘「文字的魅力」,觀看何謂從文學中見出「時代的縮影」!文學的珍貴在於三美:內容美,形式美和音節美,而唐詩正正是中國詩的巔峰,當我們走進唐詩那豐富多姿的天地時,同時亦仿如踏進唐代的歷史隧道,逐頁看,逐步穿梭時空。

高中組 二等獎

學校:青年會書院
學生:何美瑤
年級:中六

孤獨與合群

  在搖搖晃晃的凡世間,大多數人視群體為避風港,極力在其中尋找歸屬感與安寧。人們拼盡全力走入主流,在人群中亦步亦趨,尋找相同的足音、尋找心聲的迴響。但也有人一生都朝著與眾不同的信念飛蛾撲火,在所不辭。

  孤獨與合群,最淺層的區別是沉默與喧囂。合群者生而合群,他們健談、口若懸河,在人群中鍛煉得一身誇誇其談的本領。然而,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孤獨者大多因其沉默寡言而讓人覺得難以相處,從而敬而遠之。然而,他們並非不善言辭,只是更願意思索,而非脫口而出。魯迅曾說:「當我沉默時我感到充實,當我開口時我感到空虛」。孤獨者不一定是智者,然而智者多數是孤獨的,因為他們懂得自身的「空虛」,繼而不斷學習思考充實自己。

  思想的高低,更是孤獨者與合群者的區別。正如每一個先賢都曾被視作移山的愚公,天才注定是遠離主流思想的、孤獨的,即使是歌頌群體文化的儒家思想,先驅人物孔子也曾是孤獨的。智者說:「一把刀的刀鋒是難以逾越過的,因此得到之路是困難的」得道的路途,沒有人與你同行,刀鋒把耽於人群、安寧的人隔開了,剩下孤獨者踽踽獨行。合群的人,無法達成思想上的超脫,而孤獨的人總會帶著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將豐盛的精神禮物帶回給人類。

  孤獨者並非完全與人群脫節,身心皆遊離天外,他們只是選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彼此前進的方向是一致的。縱然孤獨如辛棄疾寧在燈火闌珊處,也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又如李白舉杯邀月共飲、與影共舞,也心懷治國安民的理想;再如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卻也在攀登精神的高峰後,將所得回饋人群。

  人,生於人群,長於人群,自然與「合群」是難以割捨的。然而,人要有群處的技藝,更要有獨處的勇氣。但值得一說的是,那種能成就自我的孤獨,才是區別平庸的最直接途徑。

評審 招祥麒博士:文章議論縱橫,情理並兼。末段「那種能成就自我的孤獨,才是區別平庸的最直接途徑」尤具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