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樓梯底的小商機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趙翊瑩(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四年級)

         在土瓜灣這樣的舊區中行走,總會看到一座座脫掉昔日色彩的唐樓,而這些唐樓隱藏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築設計——樓梯舖。香港地寸金尺土,在租金昂貴的情況下,人們用盡可用的土地,勉強把一個小小的角落包裝成樓梯舖。然而,我們很快就不能再看到這些樓梯舖。為了追上時代步速,市建局決定重建舊區,這些唐樓面臨清拆,意味著陪伴香港人超過大半世紀的樓梯舖,難以再看見。現時只剩下少部分的樓梯舖苟延殘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要正式向香港人道別。

         要數到香港的獨有建築特色,樓梯舖便是其中一種。樓梯舖也叫作梯底舖,最初出現在1950年代。設計師在設計半層樓時發現地下樓梯出口處有一個小小的空間,當時業主為賺取租金,便把這個狹小的空間租給別人,成為樓梯舖。

         最常見的樓梯舖種類有理髮舖、鐘錶店和雜貨店。在舊區長大的我,最能感受到樓梯舖的人情味。在2020年6月結業的財記百貨,正是這區老街坊的集體回憶。那裏賣的舊東西,基本上很難在市面上看到。外婆從前最愛的花露水,也是從那裏購買。財記百貨開業六十年,店主是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婦,每天自己把貨物搬出搬入。他們也沒想到會在這不足五十尺的樓梯舖裏,打拼了大半生。財記百貨結業當天,舊街坊帶着照相機前來拍下這小商店最後的面貌。

         現時樓梯舖的數目逐漸變少,已結業的樓梯舖要不就是被清拆,要不就是被木板包圍着,基本上很難再看到樓梯舖的蹤影。這一間又一間的樓梯舖,終究還是敵不過時代巨輪,被無情的推土機清拆,抹去了昔日的人情味,換成一座座高樓大廈。舊區重建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但重建後這些小店不能再負擔得起昂貴租金,被逼停業,另謀生路。雖然在不久之後,土瓜灣將會變成充斥着連鎖商店的「新區」,但過去那些充滿人情味老店,會永遠活在我的記憶當中。

像土瓜灣這些舊工業區,還有少數的樓梯舖,例如位於馬頭圍道的柱行商店、土瓜灣道的百合水喉電器,這些商店仍在勉強生存着。
像土瓜灣這些舊工業區,還有少數的樓梯舖,例如位於馬頭圍道的柱行商店、土瓜灣道的百合水喉電器,這些商店仍在勉強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