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生活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2:17)

【今譯】

孔子說:「子路呀,我告訴你甚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知啊!」

 【時析】

人們常以不知為知,以不可知為必可知,結果出現偽知和假知。孔子這裏抱着實事求是的態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對自己和別人保持心智的誠實。能這樣不欺己也不欺人,才是真知,是「智者」,亦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以開放的心靈,去吸收新知、探索未知。

孔子對於許多事情保持一種誠實的態度,如他對於鬼神就持開放的心態,既不肯定說有,也不否定說沒有,而是「存而不論」(先進篇11:1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當他的一個弟子樊遲問他種莊稼和園藝的事情時(子路13:4),孔子老老實實地說自己不懂這些事。他到了太廟,也「每事問」(八佾篇3:15),對於不懂的東西就耐心地請教別人。

孔子這句話和蘇格拉底「智者知道自己的無知」有相似處,也可與《新約》所說的「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參照。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份,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份。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