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解讀>:拾荒的富人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李國凡(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新媒體及傳媒碩士,曾於全球第一品牌企業任職預算會計師,以及香港藍籌上市公司任職業務分析經理達十多年,並在香港報章及雜誌撰寫親子理財專欄。)

問:掌握財務自由的定義後,下一個理財課題是甚麼?

答:對於一般人來說,理財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獲得財富。簡單來說,收入是I,支出是e,只要收入大於支出, I – e > 0 , 剩餘的便是財富。

問:就是這麼簡單?為甚麼還有這麼多的理財問題?

答:知易行難。

例如港大民調曾經發表一份關於信用卡消費調查報告,不少年輕人支出大於收入,以公式表示便是 I – e < 0,結果欠下大筆債務。報告提到當中還有超過7成年輕人,在拖欠卡數期間,生活依然故我,繼續在消費高昂的場所吃喝玩樂,追求新款的智能手機和電子用品,結果入不敷支,形成沉重的債務負擔,有人甚至耗上十年光陰才能清還卡數,成為債務囚徒。

問:是否如某位富二代所說,每年去少幾次旅行、食少幾次日本菜便可加快累積富財?

答:這番話雖然有點令人聽不入耳,但是並非全無道理。減少支出的確有助加快累積財富,但是減省到甚麼才是適當水平,這是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媒體曾報導一位紐約會計師橋本凱特(Kate Hashimoto)的生活模式,當時她的收入每月約5千美元,除了住宅每月水電、地稅等237美元的必要開支外,每月生活費約15美元(即每月117港元!),有時甚至不花分毫就能過活。她的食物、衣服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均是從垃圾堆中找回來的,10年從來不買也不用廁紙。她的頭髮自行剪修,每天行路上班,參加試藥換取免費醫療。最終橋本每月儲到4千多美元,10年累積約共5百萬港元,加上自置物業,可以稱得上為富有之人。

飽受債務困擾的人生,當然是苦不堪言;終日埋首垃圾的生活,實在也難言健康。從極度揮霍至克己甚至自虐節省之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供我們選擇,如何在當中選取一種恰如其分的生活模式,這就是理財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