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對對碰>:沙田情深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黃君怡(副總編輯)

「沙田」,在地理學上,是指由海水攜帶的泥沙在沿海沿河區域堆積而成的田土,在不少與江河為伴的市鎮鄉村,都有被喚作「沙田」的地方。典型者如東莞沙田鎮、香港沙田墟。因沖積而成的土地,往往較肥沃,吸引人們在上面耕作,一代又一代人,文化隨之形成。

現在香港的沙田一帶,原稱瀝源,當年英國在接收新界時,派出勘察隊在「沙田圍」向村民查問名稱,村民報稱「沙田」,英軍遂以「沙田」作為當地名稱。從此,原本這個複雜地名,換成了筆劃很簡單的兩個字。

沙田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港府開始建立新市鎮以來,飛速發展,如今沙田區朝氣蓬勃、商住暢旺,已成為全港十八區中人口最多,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從農耕時代至工業社會,沙田都是人類勤奮的縮影。

香港的沙田值得自豪,內地亦有一個沙田同樣常有榮光,相信讀者不難想到,彼沙田即「沙田柚」也。沙田柚最早在廣西省容縣沙田村種植,清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名號響遍全國。相傳最初在沙田村種植的柚子又酸又澀,和我們今天品嘗的相距甚遠,當地做官一位夏姓人士,堅持不懈,與家人苦心栽培,終於培育成今日脆嫩香甜的沙田柚。

沙田柚還是中秋應節佳果,農曆八九月份,正是沙田柚當造季節,加上光亮圓潤的外形,正好和圓月幾分相似,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和家人圍坐,一邊賞月一邊吃沙田柚,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香港的超市裏,常常售賣各式進口水果,美國車厘子、菲律賓芒果,唯獨沙田柚,掛著「沙田」二字分外親切,其他產地均無可取締。現今雖已是二三月份,但看到超市仍擺著沙田柚,思念親人的情緒忽然又至。

去年逝世的余光中先生,和沙田亦十分有緣,他曾旅居香港11年,令他難忘的,不是繁華鬧市,而是沙田一隅。他在中文大學教書期間,曾創作一系列與沙田有關的詩歌,後來和黃國彬、黃維梁、梁錫華等中大人文學觀接近,且活躍於學府文壇,因而有「沙田幫」之稱,他們的作品,被合稱作「沙田文學」,余光中所在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謂見證了沙田的變遷:瀝源邨正式入夥、獅子山隧道的全線貫通、沙田馬場的落成……沙田的變化有條不紊,卻又總給人帶來驚喜。

余光中中港台三地的淵源以及鄉愁的獨特情懷,引發很多人共鳴,他曾說:「香港在大陸和台灣之間的位置似乎恰到好處——以前在美國寫台灣,似乎太遠了,但在香港寫就正好……以前在台灣寫大陸,也想遠些,從香港寫來,就切膚得多。」

地理學的沙田是江河激流稍作平緩的一處,而香港,亦恰如其分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著緩衝者的角色。沙田,沉積越厚,感情越深沉。